自新冠肺炎在全球延燒後,快樂缺氧(沉默缺氧、隱性缺氧)的症狀也讓民眾意識到了血氧的重要性。若身體中的血濃度低,則會產生頭腦昏沉,嚴重時甚至有性命危險。專家表示,可以透過一根吸管模擬高壓氧治療,提高血氧!此外,有專家指出,大多數民眾的呼吸方式都「不夠深」,呼吸效率因而降低,此時,可透過「腹式呼吸、圓唇吐氣」訓練提升呼吸效率與血氧。 缺氧其實非常常見,並且會影響各年齡層的民眾。一篇由博士身心醫學診所醫師賴建翰所進行醫學審稿的衛教文章指出,缺氧可能會有以下症狀: 呼吸困難、急促、咳嗽等呼吸道問題。心跳加快等心血管問題。頭痛、意識混亂等腦部、精神問題。 此外,皮膚顏色可能也會轉變至藍色,並產生坐立不安、出汗等症狀。 除了因疾病(如肺部疾病、支氣管炎、貧血、新冠肺炎等)引起的缺氧外,環境(如高海拔地區)及生活習慣也可能讓民眾產生缺氧的狀況。 衛福部桃園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陳得瑞曾受訪說明,大多數民眾呼吸其實都不夠「深」,因此肺容積可能僅使用不到一半,不僅新空氣尚未深入肺葉就被排出,呼氣也不夠乾淨,因此降低呼吸效率。 從生活習慣來說,吸菸與吸二手菸也會令身體缺氧。戒菸衛教師、苗栗為恭紀念醫院藥師顏群芳指出,當吸菸使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濃度增加,由於一氧化碳與血紅色的結合力比氧氣高200倍,當一氧化碳與血紅素結合,就會降低血紅素運輸氧氣的能力。 除了抽菸外,氧樂多牙醫診所院長趙哲暘醫師也指出,現代人為了趕時間「吃飯快」,急著將飯扒入口中,接著咬不到3、5口後就會屏住氣吞下肚,接著再大吸一口氣後趕快扒飯入口。如此反覆,就會發現血氧往下掉。趙哲暘醫師曾經自己做過實驗,快速扒完飯後血氧瞬間掉至97%,與吸菸者相仿。 此外,講話快速的老師等,也會因為為了講話不要停頓快速用嘴巴吸氣,在接著講話。一用嘴巴吸氣,接著屏住呼吸就會讓血氧往下掉。
健康
癌症治療有很多方式,除了化療外,現在也有靠增加淋巴細胞來治癒的方式,日本谷口診所的院長谷口一則表示,這種免疫療法主要是取出人體內的T細胞、NK細胞等淋巴細胞來進行培養、增值,最後再輸回人體內對抗癌細胞,不過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 但其實,想要靠淋巴細胞來提升免疫力,光是笑一下竟然也能有幫助!根據日本專門研究笑與健康關係的醫學博士高柳和江的實驗,他們讓20名受試者分為A、B兩組,A組在1小時內什麼都不做,而B組則觀看1小時的搞笑影片,驚人地發現B組成員的NK細胞活性壓倒性地提高,顯示免疫力上升。 大笑要如何幫助對抗癌症呢?順天堂大學醫學部的特任教授奥村康表示,當人們露出發自內心的笑容時,大腦就會產生興奮感,促進血清素和腦內啡分泌,釋放出大量的神經傳導物質,使NK細胞能夠快速活化,進而去攻擊癌細胞或體內的其他病毒,來提高免疫力,而嘲諷的笑容或尷尬的假笑,由於沒有確實的情緒起伏,效果相對不好。 在《一看就懂的活力腸道飲食法》書中,日本腸道權威的藤田紘一郎也指出,當一個人的NK細胞活性高,就比較不容易罹患癌症;如果是曾經罹癌的患者,NK細胞被活化後,癌症復發的機率也會大幅降低。 此外,根據2019年山形大學醫學部的報告顯示,無關年齡、飲酒和吸煙習慣,由於「笑」的動作能帶動身體進行腹式呼吸、促進血液循環,故每天都有笑的人和一個月沒笑幾次的人相比,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會相差1.6倍! 4件生活小事多一點新鮮感,也能活化免疫細胞! 想要促進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除了可以靠大笑來提升興奮感外,增加生活中的刺激也相當重要。日本醫師谷口一則曾帶著9名癌症患者去蒙古旅遊,並比較患者在旅行前後的淋巴細胞數,意外發現9人中有8人的細胞數明顯增加。 到陌生的地方旅行,能夠品嘗到前所為有的刺激感,這種情緒會促進快樂賀爾蒙分泌,達到消除壓力、讓副交感神經佔優勢,間接養成讓淋巴細胞成長的良好環境。除此之外,也可以多聽一些不常聽的曲風、走和平常不同的回家路線、吃異國風格的美食,都能有增加淋巴細胞、提高免疫力的效果,還可以豐富老後生活,不怕生活一成不變!
許多人只要年過50,常會大嘆體力大不如前,健康狀況也會逐年下降,身體器官各項功能出現退化。調查發現,三分之一長者的健康問題,多源自於「營養失調」,尤其最缺乏維生素D、E及鈣、鋅、鎂等5種營養素。營養師建議,六大類食物應均衡攝取外,更應正確適時補充營養素,打造黃金營養力,預防骨質流失、避免肌少症產生。 假牙沒有裝好 易影響營養吸收 新光醫院營養師許為捷指出,隨著年紀增長,體內的基礎代謝率逐步下降,中老年人的活動減少、營養吸收率不如年輕人好。根據台灣中老年人社區普查發現,約5%至10%年長者有營養不良問題,推測與牙口不好、咀嚼力差或假牙未裝好,導致難以順利飲食有關。 營養師林俞君表示,70歲以上銀髮族可能隨著胃口改變,味覺影響食欲而飲食不均衡,年過半百的人容易出現骨質流失、肌少症或女性停經、慢性疾病等健康問題,若沒有運動、蛋白質攝取不足,吃過多高油、精緻澱粉食物,代謝率下降加上飲食失衡,恐對原有的慢性疾病造成負擔。 根據102至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長者常出現「5個缺乏」營養素,包括維生素D、維生素E、鈣、鋅、鎂。許為捷強調,年長者每日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及堅果種子類,因老人家代謝率下降,每日脂肪來源比率不宜超過總熱量30%。 30歲起存骨本 日曬太陽15分鐘 隨年紀增長骨質逐漸流失,林俞君建議,應從30、40歲開始「存骨本」,女性停經骨質會大量流失,需及早補充鈣質、維生素D及運動。飲食方面,可多攝取牛奶、優格、起司或豆乾、豆腐等含鈣食物,而維生素D有助於鈣質吸收,可從海鮮、乾香菇中攝取維生素D,或每日適度曬太陽15分鐘,紫外線能活化體內維生素D。 年長者容易有肌肉力量不足的肌少症問題,許為捷指出,除了肌力訓練,攝取蛋白質也很重要,例如豆類富含植物性蛋白質;紅肉富含鐵質,有助於紅血球製造,可減少缺血性貧血。建議腎功能正常的長者可按照豆、魚、蛋、肉順序攝取蛋白質。老人家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2克蛋白質,像60公斤長輩,每天應吃72克蛋白質,相當於7份豆魚蛋肉類。 周吃數次海鮮 每餐拳頭大水果 也有長者擔心蛋吃太多造成膽固醇上升,林俞君表示,代謝正常的人,不會因為飲食影響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民眾可正常均衡攝取,建議選擇脂肪含量較少的優質蛋白質,例如豆製品、魚類、海鮮等軟質食物,一周可以吃二至四次海鮮。如果長輩咀嚼程度不好,可將雞肉剝絲或準備蒸蛋,讓菜色更友善。 許為捷強調,長者飲食仍以少油、少鹽、少糖為主,若食欲不好的長輩,可以用天然辛香料如薑、蔥、蒜等提味,烹調時可將食材煮軟,或選擇冬瓜、地瓜葉等口感較軟食材。...
新冠疫情大爆發,許多人出現肌肉痠痛現象,甚至因肩頸疼痛而緊張擔心「我是不是確診了?」隨著年紀增長,肌力逐漸退化,肩膀和脖子特別容易痠痛,加上久坐、低頭滑手機,長期姿勢不良下,就會讓身體處於緊繃狀態。 WaCare專家、物理治療師林立峯說,透過按摩、姿勢矯正、復健運動可調節改善肩頸力,告別肩頸的痠、痛、麻。 忽略身體警訊 恐釀功能性損傷現代人壓力大,肩頸痠痛的患者愈來愈多,林立峯表示,頸部及上背部疼痛有許多原因,包括頸椎退化性關節炎、頸椎椎間盤突出、上背部筋肌膜發炎、長期姿勢不良以及不當施力引起的外傷等,稱為「肩頸症候群」。可透過自我鍛鍊緩解症狀,若仍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症狀及疼痛不減,建議就醫對症治療,才能恢復日常生活功能。 肩頸痠痛是很常見的慢性疼痛,不適感可能會持續3至6個月以上,若置之不理,長久累積下來,會造成功能性的損傷,若壓迫到神經,則會出現麻痛感,嚴重者需要手術治療。林立峯強調,平常應注意坐姿、使用3C產品的姿勢,建議多做肌力訓練,增強肌肉力量及耐受力,同時保護肌肉不受到傷害。 調整睡姿坐姿 拉筋重訓能改善 改善肩頸痠痛的日常保養,林立峯說,可先從矯正姿勢著手。首先是睡姿調整,睡眠占了每日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建議可使用記憶枕或毛巾捲條協助頸部的支撐,讓頸部和脊椎自然放鬆,但不宜趴睡,趴睡容易增加腰椎的弧度,更易導致肩頸痠痛與手臂發麻。其次是坐姿調整,上班時適度調整椅子高度,坐下時,小腿垂直、腳掌與小腿成90度最佳。 舒緩肩頸不求人!林立峯指出,伸展拉筋、肌力訓練等復健運動,能幫助緩解肩頸的痠痛,做簡易的肌肉放鬆操,可以強化軀幹核心力量;伸展拉筋時,幅度盡量拉到最大,以不痛為原則,最方便的招式是利用靠牆後仰伸展、上半身轉體、肩胛骨收緊及伸展等動作,活動上背部的表層肌肉,配合呼吸慢慢調節身心。 肩頸放鬆2運動 【肩膀拉筋伸展式】 1.將右手舉起,左手抓住右手肘往下壓。 2.讓肩膀感到拉緊,有緊繃感即可,停留10秒。 3.換邊,將左手舉起,右手抓住左手肘往下壓。...
值此疫情險峻,物理治療師學會提出排他性修法,左侵醫師診斷權,右害運動防護員工作權,破壞長年建立的醫療體制及健康照護現狀,覆巢之下無完卵,運動醫學鐵三角也將遭到不當扭曲。效法先進國家如美國,皆是以傷者為中心,提供傷者最好的服務。運動防護員及物理治療師,就如醫師一樣,都是健康照護產業的一分子,前者透過運動訓練等手段,「預防」運動傷害再次發生,後者則是透過運動治療、儀器治療等方式協助傷者「復原」。 無論是選手的競技運動、一般人的休閒運動、或是健康促進的養生運動,在不同運動過程當中,傷害與表現總是循環不斷發生,也正由於這個運動醫學鐵三角,專業間合作堅若磐石,運動生命得以生生不息,更在台灣近年歷屆亞奧運成績,得到印證,提升了台灣的競爭力與能見度。運動醫學鐵三角,除了應用在頂尖運動選手、一般人運動或活動傷害之外,亦適於活躍老化的長者,甚至輪椅族或是長照臥床者,讓不同程度傷者或是活動能力者,得到完整的治療照護,更可以避免可能的大範圍或侵入性外科手術。 運動防護員的服務對象以運動選手為主,基本上選手在哪裡,防護員就在哪裡,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與地點,可以是週末、可以是戶外,運動前後,運動防護員都必須在現場,運動前準備,協助選手熱身伸展貼紥等;運動後處置,收操伸展、撕除貼紥、冰敷等等;傷害發生,除了現場第一時間及事後初步處置之外,可以諮詢物理治療師,作「傷勢」的診斷評估,並調整治療計劃,必要時轉介隊醫,作進一步「傷害」診斷。 例如一位馬拉松選手膝關節疼痛,經醫師診斷為髕骨外翻,開立復健運動處方、腰臀核心及股四頭肌運動控制學習、及膝關節儀器治療止痛;並轉介物理治療師做「傷勢」診斷評估,並依據復健運動處方進行物理治療,由於馬拉松選手要回歸跑步訓練及比賽,當步行上下樓梯等日常活動無虞後,再下一復健階段;運動防護員必須熟悉個別專項運動,必須與醫師、治療師、選手、及教練溝通,配合專項運動特性及訓練強度,調整防護運動訓練課表,漸進增強式訓練,最後才讓選手回歸運動場,正常訓練比賽。 運動過程中,發生傷害、傷害復健、運動防護、再重回專項訓練,又再次發生傷害⋯⋯,總是難免會有週期性循環,但是每次傷害的復原,就是運動能力的提升,唯有運動團隊的鐵三角之間,通力合作合作無間,一角都不能缺,全民運動生命方能生生不息。值此疫情險峻的時候,物理治療師提出排他性修法,左侵醫師診斷權,右害運動防護員工作權,破壞醫療體制及健康照護現狀,運動醫學鐵三角將遭不當扭曲。全民運動,無論是運動傷害或是健康促進,就如同競技運動,必須能夠各司其職,而非由單一專業可以獨攬獨佔。
近日本港天氣潮濕多雨,天文台展望隨後兩三日有幾陣驟雨。註冊營養師Jim Lau在其Facebook專頁分享一個照顧到早、午、晚三餐的去濕餐單,讓大家在下雨天、濕度高時能參考作出飲食調整,只要3日就能幫助身體去濕。 想去水腫最重要就是補充足夠鉀質和蛋白質,以加快身體排走過多的水分,並降低身體保留水份的機制;而上述果蓉能夠提供足夠的鉀質,幫助身體排水。另外,因為食物的水分容易積聚於腸胃之中,所以進食果蓉就有助加快清宿便。 不過,Jim Lau亦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7大要點: 每天5點前需要飲到1至1.5L的青檸水。 每天5點後盡量不要飲湯水和大量水分。 盡量多做帶氧運動。 亦可以5點前飲250ml椰子水。 餐單的分量是基於一個身體質量指數(BMI)23.5、正執行體重管理之女性的食量安排,所以分量或會較少。 如果正跟從其他營養師或醫生的指引,請先詢問醫生或營養師意見。 如果分量不夠,可以按比例加大。